欢迎访问本站
加入收藏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这两旬经文是说:修行甚深的般若法门之时,照见我及我所的五蕴法,毕竟是空的。梵语“波罗蜜多”,是“超度”、“到对岸”的意思,用现代语来讲,便是“超越”。“般若”也是梵语,中文译为“才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便是以深广的才智来超越烦恼的障碍。

  才智可分三等:1.人间的才智,2.出人间的才智,3.世出人间的才智。

  人间的才智,系指凡夫的聪明才智,亦即以自我为本位而发展出的各种学问经验和价值判别。这种出于“我执”的产物,不能彻底终究,也无法取得摆脱。

  出生的才智,是指小乘圣者的才智。能证人无我,能出三界苦,已得摆脱乐;不过尚未证得法无我,所以固执离人间而入涅粲,只能自求了脱,不能普度众生。

  至于世出人间的才智,乃是大乘菩萨的才智。既证人空(即人无我),也证法空(即法无我),得大摆脱而不离人间,这才真是大才智、深才智,这也才干称之为“般若”。

  菩萨修行,有所谓“六度”法门,又称作“六波罗蜜多”。即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才智。这六度里,若无才智度(即般若波罗蜜多)贯串其间,其他五度便不得终究,所谓“五度如盲,般若为导”便是此意。故才智为菩萨修行的终极目标,唯有修得才智,才干度脱全部苦厄,而这个才智的着眼处,便是先要把五蕴看空。

  什么是“五蕴”呢?简略地说,五蕴便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是吾人身心的总和。色蕴是指生理的、物质的现象,受、想、行、识四蕴是指心思的、精神的活动。

  五蕴皆空的“空”是什么意思呢?中国人常把佛门叫做“空门”,出了家就叫“入空门”,但许多人不了解“空”的含义。

  就如一首《醒世歌》,开头是“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杏冥在其中”,然后说什么“夫也空,妻也空,大限来时各西东”,“母也空,子也空,鬼域路上不相逢”,未了说:“人生好比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后,到老辛苦一场空。”这样子看人生是多么失望,多么空无啊!

  佛法的“空”绝不是教人消沉、躲避和否定全部的;相反地,它是从空性中教人正视生命的含义,不断地尽力向上。以下从三个不同层次的比较来说明大乘佛法的“空”:

  一、顽空:虚无主义者以为人间没有实在的事物,没有因,也没有果;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全部都是现成,所以不需要尽力,也不必惧怕,反正有的必定会有,没有的就算再尽力也不会有;而该来的必定会来,即便不尽力也必定会来。而且有与无,来与不来,皆无实在的价值,生时感到空无。死后全部归于幻灭。这是一种很可怕的思想。

  二、偏空:是指小乘的圣者所证的“空”。他们调查思想人间全部的现象,都是暂生暂灭,不停地迁流改变,缘由聚则生,缘由散则灭,绝没有什么不假缘由、永恒不变的事物,特别是对人的身心现象——五蕴的无常、苦、空、无我体证深入,所以舍离五欲,勘破自我而得到了摆脱。由于他们对人间有着很强的厌离心,以为人间充溢倒置、污浊与苦痛,不肯留下来受苦,证人空而未达法空,便急急趣入涅巢,了生脱死。这种偏空的思想中,存亡与涅架、烦恼与菩提是对立的,离了存亡才干证得涅粲,断了烦恼方可取得菩提,显着表现“独善”、“出生”的精神。

  三、毕竟空:是指大乘菩萨所证的“空”。已发菩提心的菩萨,虽知道人间是无常、虚幻的,但是他们不忍心任由广大无边的众生贪著五欲,沉沦于存亡苦海,所以发愿度众生。这些菩萨,本身对于人间的五欲已不固执、不贪求,所以对这人间也无须躲避,依然生生世世留在人间关怀众生、帮助众生,让全部众生都能证得无余涅粲。这种“空”,是空去对自己身心的固执,也空去了对全部现象的固执,转生出救济众生、无我忘我的悲心与愿力。


如需咨询和恭请佛牌,请添加微信:xtyfgfp 或扫以下二维码。

抖音

快手

小红书

公众号
在线客服
xtyfgfp
联系方式
微信:xtyfgfp

微信二维码
扫码添加微信xtyfgfp,更多咨询尽在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