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观安闲菩萨
观安闲,在梵文佛经中称为“阿缚卢枳帝湿伐逻”,在中文佛经中的译名则有好几种,大家最了解也最常称的便是鸠摩罗什的旧译——观世音,玄奘则新译为观安闲。
前面说过,《心经》的原型,在《大般若经》里本来是佛陀向舍利子说法,可是到了公元四五世纪《心经》成立之时,密教正流行于印度及西域各地,观世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广大创意,应化无碍的威神之力,早已成为密教信仰的中心,所以就把观世音,即观安闲菩萨,奉为《心经》的说法主了。
菩萨是依德立名的,依般若观慧而已得安闲的菩萨,即名观安闲菩萨。这位菩萨以甚深的般若(智慧)来观照五蕴,知道五蕴本便是空的。由于证悟了空性,全部的苦难对这位菩萨而言都超越了。咱们释教徒有很多人会念《白衣大士神咒》,此咒的后边是这样说的:“人离难,难离身,全部灾殃化为尘。”怎么有这样大的力气呢?是由于咒中称念了观世音菩萨名号的缘故。本经的观安闲菩萨,便是观世音菩萨,所以咱们一心念《心经》也可以“人离难,难离身,全部灾殃化为尘”。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念的人未能彻底了悟空义,那么灾祸只是暂时离开,今后难保不会再来。
观安闲,观什么安闲?只要用修行的办法观照,就可以得安闲。从《楞严经》里咱们知道,观世音菩萨的修行法门是耳根圆通,也便是因听声响而入三昧,因听声响而摆脱安闲。这个“观”,可以用耳朵、眼睛、鼻子,也可以用身体。不过从修行的办法来讲,用耳朵来“观”,最容易让咱们去烦恼证菩提。
我在辅导禅七的时候,如果有人打坐着魔,情不自禁地哭笑喧嚷,通常我都教他躺下来,把眼睛合上,心里什么都不要想,只用耳朵静静地听,听四周的声响,远处近处各种声响,不需多久.他就会安静下来。所以用耳朵听,是最容易使心安靖的修行办法。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捶”的略称,中文的意思是“觉有情”,又译为“大道心众生”,即“已发了大菩提心的众生”。菩提心有大有小,发小菩提心是但求自了,只求自己摆脱的小乘人;而发大菩提心,则是发广度全部众生的愿心,以助众生得摆脱、成佛道为方针,并非是只求个人摆脱的大乘行者。
事实上,唯有不顾自己,只关心别人,只度众生,不为自利,才是真实安闲摆脱的法门。为什么呢?由于他去除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人的烦恼都是从自我中心的意识而产生的。真实发大菩提心,不为己而为众生的人,才干真实得到摆脱,并且是得大摆脱。所以诸位要学佛,就要发大菩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