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易学究竟有什么样的奉献。咱们不由要问易学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开端有的?我在这儿说一点自己的看法,刚才我听了刘大钧先生的开幕辞,他特别提到孔子的儒学继承了夏商周以来的传统,这彻底正确,可是儒学之作为学还是从孔子开端,不能说孔子曾经已经有了咱们今天所说的儒学,孔子曾经有儒,儒可能从商代就有。最近咱们发现了一件青铜器,这件青铜器上专门讲了周朝初年的教育制度,周王(估计是周康王)请了一个人办校园,然后派他的太子等等去上学,上学之后还举行了典礼,然后过了几天校园又专门请了几个贵族的孩子来参与,彻底和古书上所说的一致,这是关于我国的高级教育制度的最新的一个发现。咱们以为孔子不只创始了儒学,也确实创始了易学。这儿我顺便说一下我的感触,我最近还看到有人写文章引用《论语》的话,说孔子的弟子说过“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所以凡是涉及孔子讲性与天道的话都不是孔子说的,由于孔子根本就没说过这类话。“不可得而闻也”,怎样能够说孔子没有性与天道的思想?这个观点我是彻底不能同意的。
实际上那个话不过是他学生的一个谦辞,是说咱们这些人学问不高,教师给咱们讲性与天道的那些话咱们听不懂,听不着。根据这句话断定孔子历来不讲性与天道,是没有道理的。马王堆帛书《要》篇讲了孔子老而喜易的事,“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那么究竟这个《要》篇和《易传》有没有联系,我想举一个比如就很清晰地指出《要》篇是和《易传》有清晰联系的。孔子老而喜易这件事根据《孔子世家》是在鲁哀公十一年今后,鲁哀公十一年便是公元前484年,到鲁哀公十六年也便是公元前479年孔子就逝世了,所以《要》篇记的是孔子最终几年的事,那时候子贡在孔子身边,子贡问孔子“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筮之察’。”“夫子何故老而好之乎?”子贡问孔子说:教师曾经说过,那些德行不好的人才跑到神灵哪里去,那些没有谋略的人才去占卜算卦,怎样今天你却看算卦的书?这与过去所说的不是矛盾了吗?孔子答复他说:“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他说在《易经》这方面你要说算卦我当然比不了那些专门算卦的,我与那些人是“同途而殊归”,“我观其德义耳”,我看的是《易经》书里面的德义。我过去也学习这段话,我没有很细心地调查,尽管我提到德义应该跟《易传》有联系。
什么叫德义?德义这个词容易造成误解,今天咱们常常讲德义,今天咱们讲德义纯粹是一种伦理道德的概念,可是实际上在易学里它的意义不是这样,《要》篇里说:“幽赞而达乎数,明数而达乎德,又仁[者]而义行之耳。赞而不达于数,则其为之巫;数而不达于德,则其为之史。”孔子说他为什么跟史巫、算卦的不一样呢,便是由于幽赞神明一定要达于数,如果不达于数就和巫没有差别了,而数要不达于德,做不到德这一点的话,那就和史、太祝这些个人没有差别了。“史巫之筮,乡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史巫、算卦的那些人他对易学的真实内容并不了解,他们只是会进行一种操作,是“好之而非也”,所以孔子说他是“观其德义耳”。德义两个词彻底是易学的两个词,所以孔子是易学的真实创始者,是孔子真实把数术的易和义理的易(或许叫哲学的易)彻底差异开来,所以才有咱们所说的真实的易学,所以咱们说孔子对易学最大的奉献便是差异这两者,而正由于差异了这两者,使《周易》的哲学成分进一步地纯化,使易学进一步地影响了咱们的思想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