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粿条」是一种具有深层华人移民特征的街头小吃,无论就泰式粿条的名称、食材、配料及汤头而言,均再再表现华人移民泰国逾二百年历史,落地生根的跨文明传达现象。
文:杨俊业
富过三代,才懂吃穿,饮食是一种具有深沉文明底蕴的生活艺术,也是一种具有高度文明停留的意象表征,现在在泰国无论城市村庄或大街小巷皆受人们喜爱的庶民美食「粿条」,并非泰国传统三大菜系(泰北菜系、东北伊山菜系及泰南菜系)之一,其实「粿条」是一种具有深层华人移民特征的街头小吃,无论就泰式粿条的名称、食材、配料及汤头而言,均再再表现华人移民泰国逾二百年历史,落地生根的跨文明传达现象。
泰国粿条是一种具有深层华人移民特征的泰国街头小吃「粿条」一词蕴藏泰国华人移民文明
要探究泰式「粿条」的源起前,就必须了解泰国华人的移民组成,就东南亚区域各国华人而言,华人在泰国不仅人数多外,华人的族群也很多,不仅包含在东南亚区域的三大华人族群(福建人、广东人、客家人),还有其他的族群,例如潮州人、海南人及在泰国北部区域的云南人。
华人移民文明进入泰国,影响饮食最深。事实上,潮州人是泰国华人的最大族群(占56%),其次是客家人(占16%)及海南人(占12%),而广东人和福建人各占7%,其他小部份来自云南、台湾、上海和其他地方等占2%。因而,潮州虽然是广东省北部区域的一个城镇,可是移民到泰国的却最多,尤其集中在大曼谷区域,进而形成一个最大的华人族群,因而,潮州人带来的饮食文明天然就深深停留及融入泰国照料,而「粿条」一词的泰语发音正是源自潮州语译音。
百年来闽南的潮汕饮食习惯在泰国中部形成了文明停留现象,以粿条「形状」而言,有粗线 (sen yai) 及细线 (sen leg) 之分,而泰语 ”sen” 一字的发音亦源自于「线」的发音,另外泰式粿条的原味汤头,不像泰式传统具有酸柠味或椰奶香的浓郁口感,而是保留了闽南米粉汤的清澈甜美特征,因而泰国人食用粿条时,通常会依个人喜好一起增加不同程度的酸(柠檬汁)、甜(白砂糖)、咸(鱼露)、辣(辣椒粉)来调味,另佐空心菜、九层塔叶或生苦瓜片入汤食用。
泰国美食的4大调味料还有一种「腌豆腐」(yentafo)口味的粿条照料,而泰语「腌豆腐」一词,其实也是潮州语发音,指的是以相似红曲发酵后酸甜口感的酱料浇淋于粿条汤头内食用。值得一提的是,豆浆的泰语发音为 nam taohu(豆腐汁),近似闽南语豆腐 (taohu) 的发音,因而同样是豆腐食材,可是泰语发音却因华人故乡惯用语言及贩卖方式的不同,而衍生出不同的泰语译音。
【延伸阅读】:认识泰国美食腌豆腐
泰国小吃「腌豆腐粿条」,红曲发酵后,呈现酸甜口感的汤头最终,华人移民的饮食文明停留在泰国的食物尚有草粿(chaokuai 即仙草)、豆花 (taohuai)、汤圆、油条等甜点类型,有趣的是,在泰国草粿只要冰的(无烧仙草方式)、豆花只卖热的,这些口味及方式都是早期华人移民泰国所贩卖最古早及最正统的吃法,却因文明进入异地后而产生的停留现象,正是礼失求诸野的最佳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