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黄老易学?
在汉代,除了有象数和义理的易学派系之分外,还呈现了用黄老思想来解说《易经》的潮流。
由于汉代崇尚黄老学说,所以以严君平、杨雄、魏伯阳为代表的一些人,运用老子的思想来解说《易经》,如将老子的天道观和阴阳变易的思想与《易经》和五行思想相结合,甚至把《易经》作为炼丹术的理论基础。不过他们并不彻底恪守道家思想,对儒家思想也有所吸纳,有儒道互补的倾向。他们还提出了“易谓坎离”说和“月体纳甲”说,这对于易学的开展有较大的影响。魏晋时期的易学有怎样的开展?
魏晋时期,易学开端崇尚对义理的探讨,并且结合老庄玄学来解说易理。
其间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王弼。王弼通过撰写《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论语释义疑》,将老子、庄子、易学三者连通起来,并称为“三玄”。他还把《易经》看做是政治哲学书,重视探究其自身的思想内涵。
另一位义理派的代表人物韩康伯则弥补了王弼的缺乏,他进一步将易理玄学化,以为玄理是易的本义。他的著作《系辞传》被唐代的孔颖达收入《周易正义》中,使其得以与王弼并称。
此刻的象数派也获得了开展,他们重视使用《易经》推衍阴阳法术,一起不满用老庄学说来解说《易经》的倾向,致力于与玄学派的争辩之中,代表人物为曹魏时期的管辂和东晋时期的孙盛。
与此一起,释教开端大兴,佛学传播者为了使当时的人更好地承受释教,也开端援引玄学家的理论来解说释教理论。释教与易学开端呈现彼此结合的倾向,南朝的梁武帝萧衍便是此派的代表人物。
义理派唯一值得一提的是王夫之和李光地的研讨。王夫之是借《周易》来理解天人之理,然后营建出自己庞大而精深的哲学体系,然后掀起了义理易学的高潮,这也是明清时期宋易义理研讨的最后一次高潮。李光地的学说则更重视以易学致用的准则,其掌管撰写的《周易折中》是清代最有影响的义理派著作。
象数派值得一提的是来知德,他发明了错卦之象、综卦之象、爻卦之象的解易法,使人们能够从更多的角度来进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方以智则从义理学派转入象数学派,他将象数理论同某些“类流小术”进行了划分,以为客观世界是可以用象数来反映的,并发明了以数解易法,其独特的象数易学在对易学开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一起,也标志着象数派宋易的结束。
清朝中叶到清末,易学的开展进入了汉易阶段,也便是回归到了朴素的考据研讨之中。
尽管此阶段的易学与汉代易学都重视对《易经》自身的研讨,而不是对其进行发挥,但不同的是,此刻重视以文献学和考据学的办法进行研讨,发起脚踏实地。其代表人物为焦循、惠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