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法全书之葬书
【葬书内篇一】
葬者乘气愤也。
气愤即一元运行之气在天则周流六虚,在地则产生万物。天无此,则气无以资。
地无此,则形无以载。故澎湃乎大化,贯穿乎品汇。无处无之,而无时不运也。陶侃曰先六合而长存,后大地而固有,盖亦指此云耳。且夫气愤藏于地中,人不可见,唯循地之理以求之,然后能知其地点,葬者能知其地点,使枯骨得以乘之,则地理之能事毕矣。
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
五气即五行之气,乃气愤之别名也。夫一气分而为阴阳,析前为五行。虽运于天,实出于地。行则万物产生,聚则山川融结。融结者,即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也。
人受体于爸爸妈妈,本骸得气遗体受荫。
爸爸妈妈骸骨为后代之本,后代形体乃爸爸妈妈之枝,一气相荫,由本而达枝也。故程子曰:卜其宅兆,卜其地之美恶也。地美则神灵安,后代盛。若培壅其根,而枝叶茂,理固然也。恶则反是。蔡季通曰:生死殊途,情气相感,自然默与之通。今寻暴骨,以生人刺血滴之而进入,则为亲骨肉,不渗则非。气类相感,有如此者,则知枯骨得荫,生人受福。其理明显,不待智者然后知也。或谓抱养既成,元非遗体,僧道嗣续,亦异所生,其何能荫之有?而不知人之心,通乎气。心为气之主,情通则气亦通,义绝则荫亦绝。故后母能荫前母子、前母亦发后母儿,其在物则篓薮螟蛉之类是也。尚何疑焉?
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
爸爸妈妈后代本同一气,互相感召,如受鬼福。故天下名墓在在有之,盖真龙发迹,迢迢百里,或数十里结为一穴,及至穴前则峰峦矗拥,众水环绕,叠蟑层层,献奇于后,龙脉抱卫,砂水翕聚,形穴既就,则山川之灵秀造化之精英,凝聚畅通领悟于其中矣。苟盗其精英窃其灵秀,以爸爸妈妈遗骨藏于畅通领悟之地,由是后代之心寄托于此,固其心之所寄,遂能与之感通,以致福于将来也。是知人心通乎气,而气通乎天,以人心之灵合山川之灵,故降神孕秀,以锺于生息之源,而其富有贫贱寿夭贤愚,靡不攸系,至于描摹之妍丑,并皆肖象山川之美恶,故嵩岳生申,尼丘孕孔,岂偶尔哉?鸣呼!非葬骨也,乃葬人之心也。非山川之灵亦人心自灵耳。世有往往以遗骨弃诸水火,而无祸福者,盖心与之离故也。
是以铜山西崩,灵锺东应。
汉未央官,二日无故锺自鸣。东方朔曰:必主铜山崩应,未几西蜀果奏铜山崩,以日揆之,正未央锺鸣之日也。帝问朔:何故知之?对曰:铜出于山,气相感应,犹人受体于爸爸妈妈也。帝叹曰:物尚尔,况于人乎!昔曾子养母至,孝子出,母欲其归,则齧指而曾子心痛。人凡爸爸妈妈不安而身离待侧,则亦心痛。特常人孝心薄而不自觉耳。故知山崩锺应,亦其理也。
木华于春,栗芽于室。
此亦言一气之感召也。野人藏栗,春至,栗木华。而家藏之栗,亦芽。实之去本已久,彼华此芽,盖以个性原在得气,则相感而应。亦犹爸爸妈妈之骨,葬乘气愤然后代福旺也。大一气磅磷于大地间,无端倪无终穷,万物随时运化,本不自知而受,造物者亦不自知也。
盖生者气之聚,凝聚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人骨,以荫所生之法也。
干父之精,坤母之血,二气感合,则精化为骨,血化为肉。复借神情,资乎其间。遂生而为人。及其死也,神情飞扬,血肉消溃,惟骨独存。而上智之士,图葬于吉地之中,以肉乘气愤,外假后代思慕一念,与之吻合,则可以复其既往之神,萃其己散之气。盖神趋则气应,地灵而人杰,以无为有,借伪显真,事通阴阳,功夺造化,是为反气人骨,以荫所生之法也。
丘垄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
丘垄为阴冈,阜为阳丘。言其高骨,乃山之带石者,坑高不能自立,必借石带土,然后能耸也。冈者迹也,土山为阜,言支之有毛脊者,垄之有节气随而行。则易见支无石故必观其毛脊然后能辨也。然有坑而土支而石城而隐支而隆者,又全借乎心目之巧,以区别也。
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谓气愤随支垄体质流行,滔滔而去,非水界则莫之能止。及其止也,必得城郭完密,然后左右环围,然后能藏风,而不致有荡散之患。经云:明堂惜水如惜血,堂里避风如避贼, 不慎哉?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高坑之地,天阴自上而降,气愤浮露,最怕风寒,易为荡散。如人深居密室,稍有罅隙通风,恰当肩背,便能成疾。故当求其城郭密固,使气之有聚也。平支之穴,地阳自下而科,气愤沈潜,不畏风吹(缺).出在原野,虽人面无蔽,已自不觉:或遇穴晴日朗,其温和之气自若,故不以宽旷为嫌,但取横水之有止使气之不行也。此言支垄之取用不同,有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