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的元杂剧,标志着戏曲创作和表演的空前繁荣。五台县戏曲表演活动亦始于元朝。蒋坊乡龙湾古戏台建于元代,阐明当时已有戏曲表演活动。明朝时期,五台山地区已有戏曲集体。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各县较大村庄,争相建筑戏台,遗存至今者比比皆是。
五台山地区戏曲班社建立,有据可证者始于明末清初。五台县清代闻名学者徐继畲《松龛先生文集》载,清代顺治年间乡贡徐尔香“性旷达不羁,好声歌,蓄小戏一班,教之度曲”。1737年(乾隆二年)代州有“大成班”,在鹿蹄涧演唱《龙凤剑》、《朱仙镇》等剧目。乾隆庚子科(1780年)举人樊先瀛《保奏条目疏》记载:“村庄戏会,春祈秋报……由来已久而渐以加增……其以敬神为名,实则人图快乐。”嘉庆年间,五台县东寨村有自成班,于境内外表演。道光、咸丰、光绪年间,五台县豆村、苏子坡、槐荫、南茹、南大兴、河北、高洪口、上红表等50余村,先后均建有戏曲班社。总负责人为班主,下设掌班、承事、写头,分担各项事务。
抗日战争时期,原有工作戏班皆被战火冲散。抗日民主政府为宣扬抗日救国,发起村庄、校园、机关、部队自办业余剧团,进行表演活动。据1945年统计,五台全县有剧团94个,参加人员1273名。南茹村剧团、东峡村剧团、河北村剧团等,除演传统剧目外,还表演新编剧目《韩林梅拥军》、《爱国的女子》、《兄妹开荒》等,对宣扬抗日、鼓舞斗志起了活泼的效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五台县于1950年将南茹村剧团接收改建为五台县北路梆子剧团。第二年,改演中路梆子。剧目以传统剧目为主,亦编演现代戏。20世纪晚期,沟南、南茹、河北、南大贤、天和、屋腔等村又兴办了业余剧团,活泼了乡村文化生活。
如需咨询和恭请佛牌,请添加微信:xtyfgfp 或扫以下二维码。
